這篇文章...
是大四時楊永源給的期末作業
很諷刺的是
那時候的我懂得比現在還多呀
一、後現代主義定義
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主要是美國)繼現代主義之後
前衛藝術思潮的總稱,沒有統一的風格,是一種兼收並蓄、多元多樣的藝術現象,又稱
為「後現代派」。「後」這個字,基本上是「反」的意思,可是又不能完全說是「反抗」
。這個「後」是一種「辯證性的反」,它跟前面所出現的原因,或前面的一些現象,基本
上是有它連續性的;可是在連續性當中,它可能基於一種反省的態度,而要去嘗試反抗前
面的現象,所以其實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是有連續性的。
後現代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建築領域,後來逐漸擴展到美術其他部門。真正崛起是20
世紀60年代,起初是在歐洲大陸,主要是在法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風行於西方世界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影響開始波及非西方世界的國家。現代主義的藝術中心在巴黎,
後現代主義的中心在紐約。
後現代主義,從表面上看,是對二次大戰前的思潮和流派的否定,其實它是把二次大戰前
人們所熟悉的觀念重新加以選擇和評價,不同的是從無所顧忌地表達個性變成冷酷的無個
性,而且把原型大大地改變和誇張了,以至拋棄了原先的內容。所以說,後現代主義是現
代主義某些方面的極端發展。
二、發展狀況
1、現代主義的崩裂:人們意識到「生存」已經面臨絕境,引發了對「進步」的迷思,於
是那些歷史的、傳統的、曾經經驗過的一切都逐漸再度被找回。藝術上,抽象性的現代
主義已式微,現代主義發展到概念藝術後,似乎已無法再創新什麼新奇的事物,具象藝術
與傳統寫實技法漸受歡迎。
2、知識純化的瓦解:現代主義時代人類知識經不斷的分類,終於變成無數支離破碎的東西
。60年代以後的社會是科技整合的時代,變成所謂多元化的社會、後工業社會、消費時代
、傳播媒體時代、資訊時代、電子高科技時代等等現象,因此後現代藝術希望綜合拉攏所有
能夠蒐集到的意象、風格、技巧和歷史,然後再組成一拼貼式的整體。
3、內在本質的放棄:當代大眾傳播媒體到處充斥,瞬息萬變的資訊令人應接不暇,在凡事
講求效率的社會已少人有閒情逸趣坐下來品味藝術,而創作也沒有功夫去探索,因此東拼
西湊地模仿舊風格。人們重視事物的表象而不再費心去思索更深層的意義,因進步太快而
無法使內容更新,只好將不同時代、不同空間和不同風格的作品分解後再任意組合,產生
另一件新作品。
4、挪用或模擬的藝術:認為藝術就是媒材的混雜、乖離事物的聚合,無所謂原創性的存在
,將先前各種風格混合起來。因為不需革新,於是發展出挪用和模擬的藝術。
三、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特徵
1、企圖突破審美範疇,從解構到重構,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
2、反對現代主義的呆板與平滑。如果說現代主義的特點是傾向統一和簡潔,那麼後現代主
義似乎趨向於多樣和趣味。它追求所謂的喚起歷史的回憶(實際並非是準確的歷史含義)
和地方事件的來龍去脈。
3、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
4、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漠視作品的獨特性,忽視原作的價值,注重作品的複數性
和大量生產。
5、從對工業、機械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對手工與自然的價值再次被重視。
6、主張藝術平民化,大量運用大眾傳播媒體。
四、普普藝術(POP Art)
一般認為是後現代主義的第一個藝術思潮是普普藝術(POP Art)。它初萌發於二十世紀50
年代的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普普為Popular 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
。其觀念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商業文明的衝擊,
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
刊圖片、漫畫做拼貼的組合,故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但沒有早期達達主義那種諷刺性、破
壞性和漫無秩序的風格,反而以超然的態度歌頌那些被人棄之不顧或已經被人處理過的東西
(甚至是複製中的複製)。
吸取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粹,拓展藝術表現手法。但反對抽象形象,而又重回到具象風格,且
畫工極為細膩與明確。
五、虛擬藝術
普普藝術預告了大眾文化虛擬複製的時代來臨。當年美國藝術家如安迪‧渥荷、洛伊‧李
奇登斯坦等人,挪用卡通、漫畫的形象,從流行文化中不斷下載,自文本內容中抽樣出視
覺符碼,將之提升至精緻藝術境界,瓦解現代主義所編織的「原創」神話,成為某一世代
、某一族群的認同基礎。新生代年輕人更進一步瓦解了對任何神明的崇拜,由大量消費訊
息牽引生活步調,浸淫在卡通動漫之中長大。卡通、動漫畫所塑造的虛擬角色,引導新世
代對人際關係、情感互動的遐想,新世代亦習慣在虛擬環境中角色扮演、轉化自我認同,
虛實實虛的生活情境對其藝術創作發展影響甚深,但這「虛擬」並沒有「複製真實」、「
再現真實」的意圖。
六、虛擬藝術的傳承與比較
七、虛擬的愛(Superflat---扁平的深度)
隨數位科技發展,卡通、動漫畫的形式與流通管道更為複雜多元,各種簡化的視覺造型
大量傳輸,已經不只是某一世代或某一族群所獨有的集體認同,而是舉世青少年文化的
溝通符碼,這些視覺符碼也和藝術創作中使用的視覺語言日益接近。國美館之前的「漫
遊者-國際數位藝術大展」(NAVIGATOR- Digital Art in the Making)以「數位
藝術」作為內容主軸,但並非僅是單一議題的藝術展覽,它主要是由數位藝術發展歷史
的角度出發,概覽短短十餘年間,當代新媒體藝術因為科技進步,而直接影響了藝術家
創作思考模式的過程,其中亦有使用到動漫的作品。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Superflat---扁平的深度)展覽,即
邀請結合三十九位藝術家參展,更以各種動漫畫元素的當代藝術作品,呈現虛擬藝術的
風貌。此次展覽中,不少以動漫畫為元素的展件故意逾越了傳統卡通、漫畫包裹的道德
教條,顛覆以往崇尚的善良、正義、英勇等刻板美好形象,而以黑色幽默手法賦予視覺
造型更深的文本意涵。
虛擬顯然已經侵入現實生活,現實也已經交融於虛擬的世界,虛擬藝術透過藝術家的觀
察與表現,提醒我們已無法中止資訊社會與虛擬世界的聯繫,《虛擬的愛》透過卡通、
動畫、漫畫和當代藝術的對話,提出亞洲的新美學觀點,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跨越國界
,追求變異。新普普時代來臨,藝術家應當走出「為藝術而藝術」的象牙塔,回到生活
美學的基本訴求,親近更多的群眾。